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及驻漯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市委第七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增强我市承接承办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能力,致力建设区域性体育赛事中心,推动健康漯河建设,按照新时代漯河经济社会发展“四三二一”工作布局,根据国家《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意见。
(一)扩大城市影响力的需要。习在出席第十三届全运会有关活动时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体育运动越来越彰显一个地方的人文风貌、文明素养,体育赛事越来越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高规格的大型体育赛事,集观赏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能很好地宣传一座城市的精神、品质与形象。建设区域性体育赛事中心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市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区域核心竞争力、扩大漯河在中原城市群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三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增速要明显高于生产总值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服务业税收占漯河市总税收的比重明显提高。然而从目前来看,服务业仍然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短板,与先进地区相比,发展规模、产业水平差距较为明显。建设区域性体育赛事中心、举办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不仅仅会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有直接作用,更重要的是还会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政交通建设、旅游餐饮宾馆业、新闻传媒广告业等其它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全市经济的发展。
(三)满足人民群众休闲健身的需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体育。当前,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区域性体育赛事中心的目的就是要加快推进群众体育的组织、场地和活动建设,不断提高全民健身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
(一)区位优势明显。我市是国家二类交通枢纽城市,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不足一小时车程,石武高铁、京广、漯宝(丰)、漯阜(阳)4条铁路和京港澳高速、宁洛高速、107国道及5条省道贯穿全境,构成全省重要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双十字”交通枢纽。正在加快建设的沙河复航工程,将使我市的区位交通优势更加凸显。
(二)体育设施健全。全市现有体育场地3055个,体育活动场地总面积406万平方米,人均15平方米。沙澧河风景区荣获了我省首个“国家级体育公园”称号。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市实现全覆盖,建成50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0个乡镇全民健身广场、10个县(区)全民健身广场、1个“雪炭工程”、1个省级全民健身中心、130 个全民健身示范晨晚练点;建成1个市级和5个县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认证5000多名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
无插件直播
(三)群众基础良好。全市每年举办80多次(项)涵盖农民、职工、学生、妇女、老年人和社区居民的体育竞赛和健身活动。农村体育发展态势良好,老年人体育如火如荼,青少年体育红红火火,妇女体育多姿多彩,职工体育形式多样,社区体育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群众的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众100多万人,超过全市总人口的40%。
(四)赛事经验丰富。近几年来,我市成功承办了世界女排大奖赛、中国国际男排精英赛、中美篮球对抗赛、全国乒乓球俱乐部甲A比赛、全国田径锦标赛等高水平比赛100多项1500多场次,比赛涉及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健美等近20个运动项目。每年承办全国性体育赛事均在8次以上,先后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青少年排球训练基地”、“排球竞赛基地”,被省体育局授予“河南省足球训练基地”、“河南省排球训练基地”,并多次荣获全国体育竞赛最佳赛区称号。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关于体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体育强市和区域性体育赛事中心的总体目标,以增强人民体质、促进全民健康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开放带动为主要动力,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体育场馆功能互补,提升承赛办赛能力和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统筹推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牢固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顺应社会发展新趋势,充分调动全民健身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行业引导作用,完善体育设施,提升场馆功能。鼓励社会机构、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形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城市体育资源效益最大化。
3.精准选项,突出特色。继续发挥承接国家、省级品牌体育赛事的优势,优化办赛环境,提高服务质量,精选品牌,扩大影响。注重发展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培育多元化赛事主体,叫响自主赛事品牌。
二是致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品牌体育赛事。举办沙澧河龙舟公开赛、环沙澧河国际半程马拉松大赛、国际徒步大赛、环沙澧自行车骑行大赛、汽车拉力赛、心意六合拳国际大赛等具有漯河特色的品牌体育赛事,精心组织,主动对接,力争筹办沙澧河景区铁人三项以及门球、气排球、健身气功等群众性特色体育赛事。
(一)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一是优化布局。对市体育场、市体育馆等现有体育场馆进行改造升级,进一步面向公众开放,完善功能配套,提升现代化服务水平。临颍、舞阳两县在2020年以前完成“两场三馆”(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体育馆、游泳馆和全民健身综合馆)建设。对现有几所高校在建、拟建体育设施进行功能划分,优化结构,实现全市场馆互为补充、合理布局、综合利用。二是多元投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体育投融资机制,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建设体育场馆,统筹推进体育、教育、文化、旅游等相关场馆设施建设,实现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城市经营相结合、与自然环境及旅游资源相结合、与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相结合、与运营使用相结合。
(二)创新机制,促进长效发展。一是创新运营模式。认真研究落实国家深化体育改革的相关文件政策,探索管办分离的办赛模式,坚持市场引导,培育多元化赛事主体,逐步实现赛事承办运营和服务市场化,扩大赛事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充分体现体育赛事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二是建立奖励机制。按照《漯河市体育竞赛奖励办法》,从制度上保障和激励我市运动员教练员在各种国际国内赛事中摘金夺银、取得名次,促使漯河竞技体育在全省有位次、在全国有影响。三是建立培养机制。以市体校为龙头,在全市各县区选定40所传统项目学校作为训练网点,进行训练项目帮扶支持,促进教体深度融合,在使市级教练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带动基层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便于早期发现体育苗子,进行培养输送,形成梯次结构运动员队伍,持续保持我市竞技体育的有生力量。
(三)打造品牌,彰显城市魅力。一是继续打造排球品牌赛事。发挥往年承办国际、国内系列排球大赛优势,在继续办好全国排球锦标赛、全国排球联赛等年度赛事的基础上,努力争办国际专业赛事。二是全力办好本土赛事品牌。围绕沙澧河国家级体育公园,高标准举办好龙舟公开赛、环沙澧骑游节、环沙澧河中原徒步大会等赛事,策划筹备举办环沙澧河国际半程马拉松大赛。三是做大做强心意六合拳国际大赛。支持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心意六合拳的全国研讨展演大会,努力打造成漯河自主品牌赛事。四是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专业赛事。充分发挥国家排球竞赛基地、河南省足球、排球训练基地和河南银鸽女排俱乐部的优势,力争多举办排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等高规格、高水平的大型体育赛事活动。
(四)创优环境,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夯实群众基础。认真落实《漯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健康漯河2030”规划纲要》,持续发挥各级各类群众体育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组织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社会参与度高的体育赛事活动,传播科学健身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二是提升交通条件。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交通优势,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和城市交通体系,确保火车站、高铁站、公交站与高速、快速路网之间的无缝衔接。加快城市骨干路网建设,优化公交线网,加大停车场建设力度,不断提升我市承办大型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的交通承载能力。三是优化食宿环境。对全市所有三星级以上的宾馆进行优化升级,完善内部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对餐饮食品严格检查,把好餐饮食品的进出关,确保为参赛教练员、运动员提供温馨舒适的食宿环境。四是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巩固优化街道游园、广场公益宣传板块,办好漯河体育在线网站和微信平台,在漯河日报开辟体育专栏,作为体育新闻、赛事活动、全民健身知识的宣传阵地,在漯河电视台开办体育健康知识专题讲座,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引导全社会崇尚健康生活方式,激发广大市民热爱体育、参与锻炼的社会热情,以全民健康促进全面小康,推动漯河经济社会和谐发展。